机械职称评审 政府补贴申报 知识产权保护 —— 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一体化服务平台
面对科技霸权,中国机床能不能以人才破招?

高航
2020-09-21 11:13

面对科技霸权,中国机床能不能以人才破招?


随着中美关系的日益紧张,每个关心国家发展的人都感受到了现实的紧迫感。从2018年的中兴事件开始,美国接连发起围堵华为、贸易战、将大量公司列入实体名单等一系列针对我国的压制措施,这使我们彻底看清了自由贸易的假象,再次凸显了独立自主的重要性。

我国一直重视制造业发展,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曾指出:“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,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。”高远的目标给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,也让制造业担当了重任。而作为“国之重器”的机床行业,处在制造业的上游,能否支撑起产业的高速发展、摆脱发达国家掣肘、实现自主创新,更显重要。

所谓“政令之所重者人才,国家之所重者元气”。走好自主创新的第一关,就在于人才培养。人才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已不必过多赘述,但我国机床行业在人才培养上似乎正面临着难题。


两端为难,求贤若渴


根据教育部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7年联合印发的《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》,到2025年,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预计人才总量将达到900万,以2015年的数据计算,有高达450万的缺口。2018年,人民日报记者曾对100家制造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,当问及“目前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,主要困难有哪些”时,高达73.08%的企业选择“技术人才缺乏”。而据笔者观察,直到当下,机床行业的人才难题也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,人才不足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。




机床行业内的人才流失,主要集中两个方面,一是科研人才的流失,二是技能工人的青黄不接。

在科研人才方面,高等教育与企业应用之间存在着一定脱节,导致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仍需要较长学习期,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,造成即使是制造业专业的应届毕业生,也较难找到理想的对口职业,顺利进入行业。另外,高学历人才的选择面比较广,同样的应聘标准,机床行业薪资普遍低于互联网等新兴行业。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城镇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工资的统计,制造业平均年薪5.2万,明显低于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的8.4万




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”这句话虽然过于拜金,但也一定程度上描述了薪资对人才的吸引力度。在薪资的吸引下,大量原本属于制造业的人才流失到了其他领域。不久前,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90多人集体离职的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,根据媒体报道,其中大部分人员就是因为薪资问题才选择跳槽的。这一事件也给机床行业敲响了警钟。

另外,技能人才也存在较大的短缺,根据人民网2013年的报道,当时我国技能劳动者1.12亿人,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%,其中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,技师、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%。到2020年,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约990万人,其中还不包含2013年的存量缺口440万人。也就是说,根据2013年的预测,今年我国预计有1430万的高技能人才缺口。




虽然没有今年的最新数据,但根据笔者的观察,机床行业内的技能人才短缺现象依然普遍存在。造成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,既有大环境的影响,也有行业自身的问题,由于外卖、快递等服务业的飞速发展,很多年轻人选择流向这些“赚快钱”的行业,加之机床行业等制造业工作环境大多辛苦,掌握技能速度也慢,年轻人就越来越多地走出工厂,走向大街,这造成了机床行业内技能人员青黄不接的现状。


爱才好士,促进回流


《战国策》里记载过“千金买骨”的故事,讲的是古代某国君以重金买千里马而不可得,便买下了一匹千里马的尸骨,其他养马人听说他如此真诚,便纷纷向他献马,一时间他拥有了全国的千里马。这一故事流传千年,不断启发着求贤若渴的人们,要想吸引真正的人才,就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。

首先是切实提高人才的薪资待遇,给予员工相应的报酬,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措施。这点和增加研发投入类似,重金求才虽然可能不会立刻给企业带来效益,但长久来看却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重要基础。

在这方面,华为是我国科技企业的典范,它是怎么做的?近日,一个关于华为的新闻上了热搜,华为招收了两位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“天才少年”张霁和姚婷,其中张霁拿到华为“天才少年”最高一档年薪201万元。高额的薪资可能不是他们选择华为的全部理由,但愿意提供最高档年薪,也反映了华为对人才的重视,起到了“千金买骨”的作用。而且,不仅是重点人才,华为普通员工的薪资水平也是众所周知的高。华为以实际行动招揽着人才,也给机床企业以启示,要切实加大人员成本投入、提高人员薪资待遇。



其次,要积极打造产业集群,以规模优势吸引人才。“集腋成裘,聚沙成塔,”也许单个企业很难吸引大批优秀人才,但一个产业集群就具备了足够的优势。并且,产业集群也能促进人才在集群内的流动,形成人力资源的正向循环,盘活地区人才库。目前,我国机床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些标志性的产业集群,但这些集群普遍较散、较小,多是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,缺乏组织和规划,仍需领导单位和行业组织的积极筹划。

另外,要想根本上解决中国机床行业的人才难题,还要积极在教育上下功夫。最近几年,制造业相关专业俨然成为了冷门专业,面临着生源衰退的局面。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的统计,近些年的高考状元报考中,报考机械专业的仅有12人,占比不足1%,相比之下,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的报考人数共占比近40%,机械类专业对优秀生源的吸引程度之低,可见一斑。




那么,要怎样才能加大机械专业对优秀生源的吸引程度呢?这不仅是机械院校要思考的问题,也是整个机械行业要共同面对的问题。笔者认为,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、加强所学内容的实用性,是解决方法之一。这就要求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力,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,切实提高人才的专业素养,让学生毕业与工作无缝链接。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就业率,让学生学有所成,从而增强其报考积极性,一方面也缩短了企业培养人才的过程,达到双赢的局面。

人才强,则产业兴,产业兴,则无惧霸权。在当下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,机床行业不仅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,也是支撑我国制造业的中流砥柱,机床行业的自主创新显得尤为重要。为此,我们机床人就更加要以强烈的责任感,放下私心,同心协力,将我国机床行业再推新高。  (转自机床杂志)


附件:
在线咨询
咨询电话:0755-83458818
服务通道
回到顶端